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大成刑委会刑辩风云谈第十一期:网络犯罪的辩护与研究

发布日期:2025-04-30 来源:大成辩护人 作者: 大成律师网编辑


数字经济背景下,网络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它们既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孕育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希望,同时又因监管的滞后以及产业形态的不成熟而诱发、衍生多种社会风险。那么,面对新兴业态产生的社会风险,如何界分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和网络违法犯罪的关系?面对司法机关提倡的所谓穿透式审查,辩护律师又能拿出什么样的辩护武器?都说技术原理是网络辩护的基础,那么如何架设技术原理与法律规范的桥梁,从而打通成功辩护的“最后一公里”?本期刑辩风云谈就带着以上疑问,以“网络犯罪的辩护与研究”为主题对有关问题展开讨论。
主持开场
 
刘丽云律师
大成刑委会联合牵头人、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丽云律师担任本期活动主持人。在介绍主讲嘉宾、与谈嘉宾后,刘丽云律师为参会同仁介绍了本次活动的背景及意义。她提到,依托智能算法、深度伪造等前沿技术,当下网络犯罪呈现出显著的技术化、复合化、隐蔽性与反侦察性的特点,此类犯罪的社会危害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存在着持续性与不可逆性。律师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直面网络犯罪这一时代命题时,亟须建构系统化的应对策略。本期刑辩风云谈活动旨在通过实务经验交流与理论观点碰撞,深化对网络犯罪辩护要旨的认知,以系统提升类案办理的规范化认识与水平,为刑事辩护实务注入新的动能。
主讲环节
 
李怀胜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网络法学研究所所长、网络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怀胜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以《新型网络犯罪案件的分层辩护》展开分享。李怀胜教授首先梳理了近年来网络犯罪的发展态势与典型特征,随后系统阐释了网络犯罪的核心概念。其着重强调,即便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实体辩护策略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在方法论层面,他建构了网络犯罪的三层递进式辩护体系:其一,针对穿透式审查机制,应当构建政策导向型辩护与违法性阻却辩护;其二,应对司法机关的全面审查模式,需着力推进事实否定型辩护与责任替代型辩护;其三,为消解规范化审查效力,需强化技术要件辩驳与程序合规性质证。最后环节聚焦电子数据质证专题,李教授通过典型案例解析,着重论证了电子数据关联性审查的关键地位,明确指出关联性判定本质上属于事实认定范畴的问题而非法律适用问题。李教授的三层辩护为我们提供了办理网络犯罪案件的新思路、新视角。启发了我们对网络犯罪的新的深入的、持续的思考。
分享环节
 
熊潇敏律师
大成南宁办公室管委会主任、大成刑委会理事熊潇敏律师以《诈骗罪与帮信罪、掩隐罪的边界与辩点》为题进行了分享。熊潇敏律师认为,因为诈骗罪、帮信罪及掩隐罪的涉罪行为常常具有牵连性,所以如何在辩护实务中准确区分这三罪至关重要。对此,熊潇敏律师表示,在对三罪开展辩护工作时,应重点从行为人的主观明知、客观行为表现等角度入手。其中,帮信罪与诈骗罪共犯的犯意联络、帮信罪与掩隐罪的时间节点及行为性质等,均为重要的辨析要点。此外,熊潇敏律师提出,作为辩护律师,我们可从主观明知这一关键要素突破,尝试进行罪名辩护,以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孙毅律师
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辽宁省律师协会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毅律师就《支付结算型帮信罪的理解与适用》问题交流心得体会。他结合帮信罪的历史沿革以及司法现状,对于支付结算型帮信罪涉及的几种入罪标准,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理解和适用:(一)准确理解支付结算的行为的特征是帮助他人完成资金由一方向另一方转移的行为;(二)明确司法实践中“支付结算金额”应当以进账金额进行计算的规律及理由:(三)上游犯罪为网络诈骗犯罪时,要学会如何区分适用“支付结算20万元”与“单向流入30万元”两种入罪标准;(四)了解“支付结算20万元以上”与“支付结算金额5倍以上”的适用条件的区分以及注意事项的说明。
 
官久兴律师
大成成都办公室刑事专业组负责人、大成刑委会理事官久兴律师以《流量劫持型网络犯罪如何有效区分是破坏还是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为题分享了自己的辩护心得。官久兴律师针对案件中被告人的实行行为提出:相关案件之所以被定不同罪名,核心在于从技术角度来审视不同计算机犯罪中“破坏性”的不同。这种技术型角度的落脚点在于是否对网络通信协议产生实质性影响。某种实行行为是否构成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破坏”,取决于其非法行为是否对计算机相应体系结构中的协议和功能产生实质改变。网络通信协议的实质影响是从技术本身对破坏和控制计算机系统罪进行有效区分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指出辩护律师应充分认识到技术视角的局限性,还应该关注法益视角从而正确认定相关犯罪。
 
曹德全律师
大成石家庄办公室刑事专业组负责人、大成刑委会理事曹德全律师站在《AI时代背景下网络犯罪新态势、新挑战以及应对策略》的视角指出:在AI时代,网络犯罪呈现出新态势,给刑事辩护工作带来诸多挑战。在新态势方面,“深度伪造技术”滥用、“绕过身份验证”的出现、“人肉搜索与监视风险”的上升,这些变化使得律师在证据审查判断上难度加大,技术专业性要求提高、控辩平衡受到严重冲击、案件事实认定趋于复杂,法律适用争议也将成为常态。同时,曹德全律师强调,面对挑战,辩护人应在提升专业能力和加强技术学习的同时,能够利用AI工具精准地开展辅助工作;审查证据时,须关注证据的合法性与真实性问题;对于法律适用,要多做前瞻性研究,关注类案处理结果及前沿学术成果。此外,还要平衡好控辩双方的关系,加强沟通、交流,以及学会借助专家辅助人的专业知识,提升辩护效果。
结 语
本期刑辩风云谈“网络犯罪的辩护与研究”专题活动在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中落下帷幕。刘丽云律师在总结中表示,各位讲师以精彩的发言充分彰显了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实务经验,通过条理分明的系统梳理,既分享了大量经典案例与实战技巧,又从方法论层面对辩护思路进行了深刻提炼。她特别强调,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讨方式,为互联网犯罪案件办理提供了多维度的专业指引。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为开展新型网络刑事案件辩护工作开拓了全新视角,对日后进行新型网络犯罪刑事辩护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和参考价值。
 
 
识别二维码
回看本期活动精彩视频~